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首 页 活动快线 教育培训 学生作品 教育科研 领导关心 友好往来 本宫风采 社团展示 荣誉展示 安全自护展厅 红领巾展厅 禁毒展厅 网络课程
在线活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首页 >活动快线 >在线活动 >
【景宁宫·红领巾学院】非遗进校园|全县联动共传承,畲乡非遗遍地开花
作者: | 发布时间:2021-02-02 | 来源:景宁县青少年宫 | 点击数:16

      景宁畲族自治县隶属于浙江省丽水市,是全国唯一一个畲族自治县,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街道的墙面,校园的走廊,街边的小店…在畲乡,随处可见畲族特色文化。畲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据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项莉芳统计:“全县有21项省级以上的非遗项目,39项市级非遗项目,109项县级非遗项目,包括畲语、畲族民歌、畲族传统体育、畲族彩带编制技艺、大际罐制作技艺(畲祖烧)、畲绣等。”

  囿于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畲族传统文化一些靠口口相传,一些是通过日常生活、传统节日、风俗民俗等活动进行传承,多以师传徒、父传子、母传女的形式进行传承。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青少年缺少接触畲族传统文化的机会,畲族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畲族文化语音视频等资料稀少等问题,使得畲族优秀传统文化陷入日益淡化、甚至失传的状况。


   非遗传承人蓝延兰正在编制畲族彩带。张玘云 摄


  “只有让年轻人喜欢,让‘后浪’喜欢,非遗才能真正得到保护,并传承下去。”面对畲族非遗难以传承的问题,浙江省景宁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蓝利明认为,应该在青少年群体中种下非遗的种子,让非遗更好的传承下去。

  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各个部门,在全县各个学校,各校外研学、传习场所,课外教学基地等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特别是从2018年开始,由景宁畲族自治县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青少年宫联合开展的“非遗进青少年宫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青少年宫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荣誉称号。2020年10月,在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中,该案例入围“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另辟蹊径,少年宫广纳“非遗小少年”



  “畲族的非遗项目非常多,但一个学校能引进的非遗项目是有限的,为了让非遗进校园推进得更广泛,经过多方探讨,我们决定将学习基地放在青少年宫。”项莉芳表示,这样就可以让景宁每所中小学的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非遗。

  生源来自全县各所学校,“小小辅导员”及时“反哺”。在民族青少年宫设立的红领巾学院中,每年组织开展非遗教学和非遗实践活动30余期,每年参与少先队员3000余人次,招募的学员为全县三至四年级的少先队员,通过严格选拔,包括笔试和面试环节,最终录取的学员将在红领巾学院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非遗保护知识和非遗体验学习,学员优秀且较稳定。这些优秀学员通过一年的学习和传承实践,不仅可以作为“小小辅导员”在校园中带领其他学生一起传承学习非遗项目,还可以将非遗带进社会。“一个学生背后就有一个家庭,一个学生参与了非遗保护,我觉得整个家庭都会参与非遗保护,比如说我们一个孩子在学畲族山歌,他就可能会把畲族山歌带回家里,再通过这个家庭传播到整个社会。”蓝利明说。


学生正在编制畲族彩带。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青少年宫 供图


  场所宽敞功能齐全,便于组织开展活动赛事。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青少年宫总用地面积1.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16平方米,内设有畲族少儿歌舞互动馆、音体美专用教室、民族团建教室、非遗畲祖烧体验教室等。为推动非遗传承,少年宫紧紧围绕“畲汉手拉手·快乐共成长”民族团结和每年的少先队活动主题,利用场地优势,多次组织开展活动赛事,如畲语朗诵比赛、畲族民歌传唱比赛、畲族民间故事讲述比赛等,活动覆盖到全县各中小学。从首届“畲娃喜迎十九大·畲语共话新畲乡”畲语诵读大赛到第三届“喜迎新中国七十华诞·畲语声·爱国情”畲语畲歌大赛,共计200余名选手参与。让青少年儿童进一步了解畲族文化,拉近了畲汉少年的距离,为畲乡优秀非遗的传承、畲汉民族团结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畲语比赛。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青少年宫 供图


  公益性单位免费学非遗。少年宫专门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校外活动场所,学生在课余时间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学习非遗项目,丰富课外活动形式,推进畲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

  课程设置灵活,创新性强。青少年宫在课程开发上更具自主性和创新性,因此可以在公益课程和红领巾学院的课程设置中与畲乡非遗项目传承教学紧密结合。红领巾学院专门开设了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畲族刺绣技艺、畲歌畲语等非遗课程,将非遗代表性项目课程作为学院的特色课程,同时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实践内容之一,至今已有5000余名学员参与学习。目前纳入景宁县民族青少年宫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课程包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项目8项,市级非遗15项,县级非遗20项。此外,公益课程方面,从2018年起,青少年宫结合传统节假日等时间节点,举办畲祖烧、畲歌、畲族剪纸等公益体验课100余节,参与青少年3300余人。


引进师资,建立非遗传承长效机制



  为了让非遗项目更专业地走进青少年宫校外课堂,青少年宫与非遗传承人签约,特聘非遗传承人为青少年宫志愿者教师、校外少先队辅导员,目前已与20名传承人成功签约。非遗传承人会定期走进青少年宫课堂,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使青少年近距离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高青少年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省级畲族彩带编织传承人蓝延兰每个月都会到青少年宫进行教学:“有时候看孩子们舍不得走,我就会多上几节课,或者多教一会儿。”

  为扩大师资力量,青少年宫教师还会与传承人结对,让传承人手把手带青少年宫老师,扩大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服务模式,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保证传承人教授有徒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实践体验。在课程设计中对难以引入青少年宫课堂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采用实践体验的方式进行授课学习,如非遗项目中麦芽糖制作的课程,由于该项目有道具、时令等要求,青少年宫就将学员带到麦芽糖传承基地英川镇,让学员们亲眼见证麦芽糖的“诞生”。青少年宫还会结合“我们的节日”,开展元宵猜灯谜、清明祭英烈、端午包粽子等传统习俗,至今共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25期,参与人数达2万多人次。


“反哺”校园,让非遗遍地开花



  学员们在青少年宫学习了非遗课程后,在学校组织的畲族特色社团活动中可以积极发挥作用,景宁民族小学小凤凰合唱团中就有三分之二成员是县红领巾学院的学员,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在校园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景宁畲族自治县各中小学都开设了非遗相关特色课程,采用传承人与学校合作模式,让畲绣、畲族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进入到课堂。通过课堂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的形式,让感兴趣的学生有机会学到非遗,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真实地体验。

  青少年宫作为有多项非遗课程的传承基地,为推进校园非遗特色课程建设,更好地加强校内外的合作,积极与学校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共建共享教学资源,40余名外聘教师担任校外辅导员并作为县级红领巾学院辅导员,每周定期送非遗传承实践课程到学校,例如梧桐乡中心小学等农村学校,自学院成立以来已组织开展送教活动400余次。

  畲绣课外辅导老师蓝娟松几乎每周都会到鹤溪小学开办的“我乐”课上进行畲绣教学。鹤溪小学还专门开办了畲语畲歌课程,由该校老师任课。为更方便推进畲语教学,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还牵头制作了畲语校本教材,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传承人、授课老师、民间艺人共同编撰。畲语课程老师蓝宗苗认为:“畲语面临着消亡危险,孩子们学到畲语回家能和老一辈亲人用畲语沟通,就让畲语多了一份生存希望。”


蓝娟松正在指导学生制作畲绣。张玘云 摄


  景宁民族中学以畲族传统体育为特色,大课间时,学生们会取出各式各样的工具参与畲族传统体育,摇锅,操石磉,赶野猪,采柿子……在运动锻炼中,每个学生都成为非遗“小小传承人”。该校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畲族传统体育》还被浙江省列入省级精品课程,民族中学被浙江省确定为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基地,并建立了非遗项目传承馆。


畲族传统体育“采柿子”。张玘云 摄


  景宁民族小学则以畲祖烧为本校非遗特色,在学校的畲祖烧制作室中,可以看到学生们手里捧着制作畲祖烧的泥土,围着专业的器械做得不亦乐乎。

  在景宁,畲族非遗遍地开花。

  景宁青少年宫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传统技艺传承、传统体育实践、传统节日体验’等非遗重点项目,开展畲族刺绣、鱼灯制作、畲医畲药等特色课程,进一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群体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畲族文化的良好局面。”




返回到顶部
通知公告  

指导单位: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 主办单位:景宁县青少年宫
地址:浙江省景宁县钟楼路15号 电话:0578-5091917 传真:0578-5091917
 Email: 技术支持:青少年宫在线[www.qsng.cn]
浙ICP备06041266号-1
Copyright@2005 http://www.jnqsng.cn ALL Rights Reserved